▲“考古的温度——山西“十三五”考古成果展”现场
▲唐 陶马
山西考古博物馆藏
【资料图】
#考古的温度——山西“十三五”考古成果展#
考古,
还有温度?
它是考古工作中气候的变化?
或是考古发掘现场火热的气氛?
还是考古新发现后澎湃的兴奋?
考古工作者不变的热情?
为展示十三五期间山西省考古工作成果,
山西省考古研究院(山西考古博物馆)举办了
考古的温度——山西“十三五”考古成果展
并出版书籍——
《发现山西:考古的温度》
在这本书中,
一些考古人讲述了他们的从业感悟、
点滴记录和人文情怀,
从而让公众更好的了解考古从业者的内心世界,
展现山西考古的精气神。
本期推出的即其中一篇,
为山西考古研究院华夏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崔俊俊
撰写的文章:
考古队的那个家
▲《发现山西:考古的温度》
在考古工地待的时间一长,媳妇就不高兴,总很生气的说:“考古队才是你的家,别回来了!”
回到家,看到儿子闹人不听话,训他几句,他就撅着嘴生气的说:“你走吧,回你考古队的家吧,不喜欢你了,哼!”
自2014年到考古所工作,七年以来,我一直在田野一线,一年至少有十个月在考古工地,这一点也不假,身边的同事也一样。年年岁岁,岁岁年年,考古队俨然更像是我的“家”。
01
每个考古队的时间长短不一,长则几年,短则个把月,地点不固定,队员也经常变动,这都视考古项目的情况而定。但不变的是这种远离城市、亲近自然、与土为乐、发现过去、展望未来的生活方式。
在考古项目开始之前,首要的事情是租房,作为考古队员居住、办公的场所,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,尽量找条件好的房屋,可以洗澡,有独立的厨房,有大的房间作为会议室或整理室,为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环境。
考古队一般由干部、技术人员、实习学生、大师傅等组成,10至20人左右。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,年龄参差不齐,为了完成发掘任务、保护文化遗产聚到一起,在一段时间内一起工作、生活、学习、成长,组成这个特殊的家。
▲树起队旗
林遮峪遗址考古发掘启动,队员们一起树起考古队队旗
2019年7月摄于保德林遮峪
02
在这个大家庭里,一日三餐是重要又易忽略的事情,伙食好,工作才能做好,这看似简单,但在考古队做好并不容易,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,饮食习惯不同,所谓“羊羹虽美,众口难调”,所以做饭的大师傅就显得格外重要,需要多用心做出些花样来。同时,餐桌上的食物不仅是为填饱肚子,更多的是一种情感,一种家的味道。
在这味蕾作怪的记忆里,考古队节日的聚餐和雨天的饺子总让人难以忘怀和充满期待。
考古工地没有周末,没有节假日,只有下雨天才能休息,这是行规。考古队人多,平日里大师傅一个人忙不过来,雨天休息的时候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,也是惯例。在我的脑海里,我经历过的所有考古队中,都会有这样的集体活动。大家一起动手,各显神通,和面的、擀皮的、包馅的、煮饺子的、站着看的、等着吃的,厨房里站得满满的,热闹非凡,早就忘记了窗外的雨。同样的馅,饺子的形状却千姿百态,等热腾腾的饺子出锅的时候,都拿着碗期待的等着,我想这个时候没人会想家。
每逢佳节倍思亲,为了消减大家思家的心绪,往往会在节假日的晚上组织大家聚餐,也是对紧张工作的放松调节。辛苦大师傅做一桌好吃的,有厨艺的队员也会帮忙,露两手,做几个拿手的菜。当然,这个时候必须是要有酒的,致以节日的祝福,敬我们的考古工作,敬我们的大家庭。酒过三巡,大家脸色已开始泛红,畅所欲言,听老师傅们讲一些考古圈的奇闻逸事、八卦逸闻,听年轻人谈论他们的烦恼和理想,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,多么美好的夜晚!
03
在长期的考古项目中,不能忽略考古队的文化建设,我们不仅要给文物安个家,还要给队员身心一个归宿。考古工作固然是首要任务,但没有一个好的队内氛围,工作是很难做好的。田野考古工作大多时候是辛苦又枯燥的,重要的发现不会常有,在没有新发现刺激大家情绪的平日里,在发掘之外,也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,调节生活,营造考古队文化。
▲给文物一个家
妥善归置修复好的文物
2020年8月摄于夏县东下冯
打篮球是其中一项。我平时喜欢篮球,只要考古队里有2名以上喜爱篮球的队员,就能组织起来,不会的培养几天也能上场。不过白天忙于发掘,打篮球只能在晚上,在微弱的灯光下,可能有时候连篮筐也看不清,大家却玩得不亦乐乎。我开玩笑的说,这样才能练出手感来。好多学生实习结束时不仅田野水平有了提高,球技也有所增长,变得强壮了。一般考古队驻地所在的村子里都有篮球场,像在夏县东下冯考古队驻地出了门就是球场,很方便。在襄汾陶寺北考古队时,篮球场较远,不方便,我们就在网上购买篮筐,用木板、方钢自制篮球架,支在院子里。陶寺北墓地发掘时人数多,晚上球场总是热闹,还会有拉拉队。后来我在新的考古项目租房屋时,离篮球场的距离也成为考虑的因素之一。
除篮球之外,还有乒乓球、羽毛球。乒乓球的大桌子很适合考古队,平时是球桌,需要开会、绘图、整理资料时,收起网来就成了大的办公桌,一桌两用。羽毛球更是女队员们喜欢的运动之一。
▲篮球赛
与侯马工作站、酒务头考古队、
社科院考古所陶寺队队员进行篮球友谊赛
(左起:白曙璋、杨永信、陈海波、祁冰、杨保平)
2018年6月摄于襄汾陶寺
我们还会组织看电影,一般选在周末,大概是一周一次的样子,大家决定看什么影片,有新上映的,也会选一些经典老片,以适应不同的观影需求。这时候,会议室变为放映室,在现在手机娱乐的年代,能集中一起看个电影,有时候也是挺奢侈的一件事情。
04
再说说考古队大家庭里的年轻人,他们是考古队的重要成员,有朝气、有活力,对考古工作充满激情,这时候他们的理想也还年轻。他们一部分是实习的学生,很多是第一次到考古工地,满眼的新奇和渴望,他们因为兴趣才选择考古文博专业,但考古毕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,书本上、理想中的考古与实际差着十万八千里。都说田野实习是分水岭,确实如此,严寒酷暑,风里雨里的,现在的田野条件虽然改善很多,但毕竟是野外工作,等新奇感和神秘感渐渐消退,不少人会谨慎考虑未来的方向。这几年考古学也渐成热门专业,硕士里有不少是跨考生,他们会对实习抱有更大的期待和热情,问好多问题,又十分的认真,能注意到很多容易忽略的细节。我很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交流学习,这样仿佛能看到当年的自己,看到自己理想还年轻时的样子,重燃初心!
考古队里还有一批年轻人,他们是技术人员,习惯上称作技工,与学生们不同的是,他们把考古作为职业,勤勤恳恳、养家糊口,十分不易。他们也常常迷茫,不知道接下来人生的路该怎么走,他们大多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,但对他们来说考古这份工作并不算是一份稳定的、高薪的工作,又辛苦,也不着家,连找对象的机会都少。有不少年轻人会选择退出,也有人会尝试转行之后重回考古队。
05
考古行业的门槛并不高,靠的是常年的田野磨炼。这些年,我看到许多年轻人来,许多人走,坚持下来的都成了考古队的中坚力量,他们把青春献给了考古事业,考古工作也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和收获。
每个考古队都是一个大家庭,人来人往,有很多故事发生,这个小圈子里的人都简单、可爱。考古发现的一件件文物最后都写进了书里,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里,而考古队的故事却深深埋在每个人的心里,那些在同一个探方里、同一座墓葬里挥汗如雨战斗的画图,值得一辈子回味。
▲考古队合影
参加陶寺北墓地发掘的工作人员拍照留念
左起第一排:刘勇、曾彩婷、冯丽、
武奕晶、郭梦、周珊珊、祁冰;
第二排:崔俊俊、郑小龙、狄帅、张辉、
张明菊、王京燕、郭小侠、薛华伟、李永敏;
第三排:马志帅、、杨永信、
吴俊杰、王政、褚启俊
2018年元旦摄于襄汾陶寺
文|崔俊俊
BY|考古汇
图|动脉影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
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
辑|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
审核|方天戟
Copyright 2015-2022 北方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0 联系邮箱: 55 16 53 8@qq.com